「屍斑」這個名詞在推理小說中也是常常出現的,但它的形成原因我想大部分朋友都不是非常的清楚,所以還是要先解說一二。

  在人死後,心臟將會停止跳動(廢話),而心臟在人體內就是充當一個「幫浦」的角色,負責施加壓力將血液送到人體各器官。

  當這個「幫浦」故障後,血液循環自然停止,而血液停止流動後,會受到地心引力的影響向下沈積,這將會造成微血管擴張、破裂的現象,進而浸潤到其他組織細胞。

  直至發展到從體表可以清楚觀察到到暗紅色、紫紅色斑塊痕跡,我們就稱之為屍斑。

  屍斑的形狀生成,一開始是點狀,接著是霧狀、塊狀,最後形成片狀。聽過了屍斑的形成原理後,相信大家也能明白為什麼形狀會如此變化囉。

  屍斑一般而言是在死後半小時到兩個小時內生成,但根據死因及現場環境會有所增減(容後述),也有死後八小時才出現屍斑的例子。
  
  在死後十二小時內,血液還停留在血管內,如果在這時候按壓屍斑,屍斑會因為血液流動的關係,而變淡或消失。但放開手指後,血液又會流回原處。如果在此時翻動屍體,由於血液尚能流動,所以會再次往低處匯聚,形成新的屍斑,舊屍斑則漸不明顯,甚至消失。

  除了血液外,人體內其他的組織液、體液也會逐漸向下沉積,約莫經過十二小時後,上述液體透過血管壁進入血管,與血液相混合,而這時的血漿向血管外滲出至其他組織間隙中。

  在這個階段,按壓屍斑僅能使其稍微褪色,而翻動屍體舊的屍斑不易消失,新的屍斑也難以生成,因為這時候血漿已不完全在血管中。

  四十八小時後,由於血漿已滲入組織細胞中,這時按壓無法使屍斑消退,也無法形成新的屍斑。

  前面提到,死因會影響屍斑出現的時間,如果是窒息死或是急性死亡的屍體,由於死亡來的又快又急,因此屍斑出現的時間較快。

  但如果是大量失血而死的屍體,由於其血量少,因此屍斑形成較慢,顏色也較淡,甚至不出現。溺死的屍體,由於血管會收縮,加上屍體在水中翻滾撲騰,血液難以沈積,屍斑的出現也會較慢且淡。

  另外溫度較高時,屍斑較早出現,溫度較低時反之。

  而在刑事偵查的實務上,屍斑可以作為確認死亡的佐證。而屍斑出現的位置,可以判斷是否死後被搬動過(是否第一現場),而屍斑的花紋,可以一定程度地判定停屍地狀況(碎石地跟水泥地就不一樣了)。

  另外當然可以從屍斑的狀況約略判定死亡時間,而屍斑的顏色有時可以判別死因(例如一氧化碳中毒的死者,屍斑呈櫻紅色)。

  不過誠如在這系列第一篇文章「關於死亡時間判定」所言,關於死亡的時間判定,其實會受到許多外在因素及屍體本身因素影響,因此哪一天如果親愛的讀者們被捲入了暴風雨山莊的連續殺人事件,切勿僅憑單一屍體現象便做輕率的判斷,務必擅用這一系列的文章做整體性的考量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etectiveL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