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在一些關於推理的論壇跟討論區看到兩三次同樣的說法,內容大約是推理小說可用的題材都已經被前人用的差不多,這種體裁的文學已經走到盡頭,就像漢賦駢文唐詩宋詞元曲一樣,因為無法超越前人的成就,所以會隨著時代和文化的變遷而逐漸轉移到其他文體上。

  這種說法當然是有他的道理在,但我想小說和其他文體不同,沒有固定的題材、格式、音韻的限制,發展相當自由。

  就像紅樓夢,現代的小說家應該沒有人敢自稱能超越它的藝術成就吧?但難道現代的小說家就因此不寫小說了嗎?直到今日各種不同型態的小說依舊大鳴大放,甚至還有「盜墓派」這種前所未有的小說出現。

  儘管把範圍限縮到「推理小說」也是如此。從今日推理小說的眾多派別就可以看得出來,雖然它的內容、寫作手法、題材會隨著時代流轉而不停變換,但它終究尚未死亡。

  在日本的社會派小說大行其道時,也許眾多本格推理愛好者也曾感嘆「本格推理已死」吧?但之後以島田莊司為首的「新本格派」推理小說又將同樣的樂趣帶回本格推理迷面前。

  更何況,說題材已然用盡實在有點言過其實,隨著時代的進步,各種新科技、新生活型態、新社會問題、新政治議題也會紛紛出籠。

  而這些題材是那些已故名家所無法想像的,這並非才思不及,乃是囿於時代見識所限。就算真的寫了出來,也會被時人視為科幻小說而非推理小說。

  像是我讀過一位本土作家的推理小說,核心內容是使用主角的特殊性癖為體裁的敘述性詭計,但如果早個十幾年,這樣的文章能不能被大眾所接受還是未知數。

  該擔心的不是沒東西可以寫,而是題材能不能寫得好,寫分屍的人多了去,但能像島田莊司的「占星術殺人魔法」一般,分得石破天驚的又有幾篇?

  但現在台灣推理界碰到的問題並非玩不出新花樣,而是無論老花樣還是新花樣,都讓新讀者興趣缺缺。而推理界的優秀作品,也只在嗜讀者之間流傳,難以吸引新讀者的閱讀。

  其實這也很容易理解,現代人閱讀的時間越來越少,如果想讀一本打發時間的娛樂小說,很容易就讓人選擇熱門作家九把刀、藤井樹甚至金庸阿伯的作品,至少名氣大、口碑佳,多半不會讓人失望。

  選擇閱讀推理小說其實很有風險,也許忍受了沈悶枯燥的前三百頁後,發現最後二十頁劇情解說看不太懂XD。當然也並非本本推理小說都是精品,甚至被強力推薦的作品有時也會發生口味不合的情形。

  像我之前有一位女性朋友,她非常喜歡柯南系列的漫畫、動畫、電影。但我借她一本綾辻行人的「殺人時計館」,她看到一半就忍不住翻到最後看兇手了XD

  其實看看柯南系列大行其道就可以知道,推理這種題材其實是很迷人的。但是如果想把它從小眾愛好推廣成台灣的主流文學類型之一,所面對的問題並不是「無題材可用」、「無優秀作品」、「題材枯燥」,而是行銷的問題。

  如果每本推理新書一出版,都只能靠老讀者捧場,那只能很現實地說:也許藝術價值很高,但商業價值有限。如此一來就成為一個惡性循環:出版社賺不到錢- >減少出版本土推理小說->推理小說作家賺不到錢->難以出現大量作家發表優質作品->出版社賺不到錢。

  也許有人覺得我滿嘴錢錢錢的相當市儈,但我不得不說現在是個商業社會,如果不能主動契合這個模式,那上面的迴圈就會不斷地出現。

  關於如何行銷,我有幾個不成熟的點子可以讓大家參考參考,相信很多人可以把它擴充成完善的企劃,甚至想出更棒的主意。

1.老鼠會行銷

  在現代的社會中,每個人創造流通資訊比以前容易多了,話語權不再只掌握在傳統媒體手中。只要掌握一些基本技能,每個人都可以把自己想說的話透過網際網路擴散出去(有幾個人看又是另外一回事了。)

  如果讀到好的小說,不要吝於發表自己的看法,寫一篇圖文並茂的心得來推廣,凡走過必留下痕跡,儘管也許一時效果不明顯,但還是會一點一滴地留在網路上留待後人的觀覽。

  當然在現實生活中買到一本驚天動地的好書,不要一個人科科笑地暗爽,把它借給朋友欣賞(但是要記得拿回來),借給十個人,也許只有五個人覺得好看,其中的兩個人會去找同作者的作品,也許其中一個人會成為重度的推理迷,而這就夠了。

2.名人效應

  假想一個情境:現任總統(其實前任也一樣)在接受記者採訪關於私人時間如何運用的問題時,回答了:「我沒事的時候,最喜歡看島田莊司寫的推理小說,謝謝指教!」。

  那第二天會發生什麼事呢?許多同黨派的立委、官員雖然連密室殺人是什麼都不太清楚,但還是會跳出來堅持自己是資深推理迷,而且一致推崇島田莊司的小說。

  而不同黨派的立委則會跳出來開記者會痛心疾首地批評:「身為一個總統,要注重自己的影響,怎麼可以推薦犯罪氣息那麼濃厚的小說呢?難道不怕影響小朋友嗎?不怕提高犯罪率嗎?(手中拿著島田莊司作品抖呀抖)。」當然另外一方也會開記者會還以顏色。

  到了晚上,戰場轉移到政論節目,兩邊主持人義正嚴詞地在跑馬燈的掩護下互幹。而戰火也持續延燒…。

  而這場風波的最大得利者是誰呢?當然是島田莊司啊!在這場風波中,大概會有許多人為了瞭解內情而買書,進而提昇銷售量。只是島田老師大概會很迷惑吧,台灣發生什麼事了?怎麼我的書突然賣得那麼好。

  說這個故事,只是想說明名人光環的威能,一個人名氣越高,影響力越大,所能改變的人就越多,所以把一個名人(當然不一定是要到總統那麼有名)變成推理迷,會把十個一般人變成推理迷還更有效(就推廣的角度而言)。

  日本知名AV女優南波杏,就非常喜愛島田莊司的作品,可能有不少他的仰慕者曾經那麼想過吧:「喔喔喔,讓我的小杏杏(?)那麼著迷的書內容是什麼呢?待我買本來看看(掏錢結帳)。」

  當然南波杏的推薦對於銷售量的影響不得而知,但從島田老師特別與她開了個見面會這點看來,應該影響力還是挺高的。

  不過名人光暈有個例外,那就是松井秀喜。松井秀喜愛看A片是出了名的,但一個男生不管是不是打職棒的,一律都很愛看A片,所以可以說他沒產生任何影響吧(?)

3.戲劇改編

  以前有個日本推理影集我很愛看,主角叫做古佃任三郎。這個影集開頭會先讓兇手演出作案的部份過程,接著讓警方開始搜查,逐漸揭露出兇手留下的線索。在解謎開始前,古佃任三郎會先發出對觀眾的挑戰,然後才開始演出逮捕兇手的推理過程。

  雖然我沒什麼根據,但我想古佃任三郎在日本的知名度,應該比島田莊司筆下的神探御手洗潔還高吧?比起花幾個小時甚至幾天來讀完一本小說,跟家人在電視機前面坐一個小時要簡單的多。

  我有時候會問朋友是否讀過金庸的小說。一部分人告訴我只看過連續劇,但也有人跟我說是看過連續劇才找書來看的。比起要說服別人走到書店買本書把它讀完,讓他去看某個節目要簡單的多。

  推理小說之美固然有很大一部份在於文字表現的形式,但如果要讓更多普羅大眾對它產生興趣,用其他載體媒介來傳達作品意念是個提昇知名度的好方法。

  一首「練習曲」不知道讓多少台灣人燃起單車之夢,也許以後一部電影、一齣影集在台灣也將掀起同樣的推理熱潮。

  除了有人脈的鄉民可以在傳撥界與推理界互相媒合介紹外,我想推理作家們,也可以對自己作品的架構做出思考:這個作品適不適合改編成電影?這個長度如果改編成影集有可能嗎?這個詭計在分鏡上怎麼處理比較好?

  甚至可以考慮創造一個系列作,專攻這個領域。如果一部作品可以輕鬆轉化為電影電視節目,被改編的可能性自然大增。

 金田一耕助堪稱日本的國民偵探,我想這跟橫溝正史的作品特別適合映像化有關,不管是「獄門島」、「八墓村」、「犬神家一族」、「惡魔吹著笛子來」這些作品,都屬於視覺性強烈的小說,之後也被翻拍了無數次。

  甚至跳脫電影電視這部份,跟同人遊戲的作者合作AVG遊戲也是條路徑,厚厚的書本令人畏懼,但遊戲光碟永遠受到歡迎,知名度一開,會想找原作來看的人就會越來越多,最後終能突破前面提到的惡性循環。

  以上是個人的小小見解,有何不到之處,還請多多指正。下次有機會,再來談談對台灣推理作家作品的幾點建議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etectiveL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